专家讲座 |卞向阳:时尚美学和时尚生态体系(上)

东华大学教授、博导

本文根据卞向阳在2025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系列活动“丝路文脉与浙学精神:丝绸文明的历史嬗变与当代价值”专场暨“新时尚·新丝路·新学说”2025年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
时尚产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,浙江省是纺织产业大省。不止浙江,我们中国有6个纺织服装行业的总产值超过了万亿城市。2024年,整个纺织包含服装在内的总产值其实是超过 9万亿。时尚,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。在学术界,时尚研究也是一个热门话题。
一、数字化浪潮下的时尚新定义
近年来,“具身性”概念的流行推动我们重新审视数智时代背景下“时尚”的内涵与边界,引发了我们对“时尚”在数字化时代新定义的思考。
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,不仅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,人类的存在形态也不再局限于实体维度:有存在实体的人,有技术构建的虚拟形态的“人”,也有文化塑造的符号形态的“人”。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,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,重塑了时尚的表达方式、核心逻辑与实践场景,使其突破传统框架,呈现出全新特征。
安踏虚拟时尚发布
从学术脉络来看,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曾从多元视角界定“时尚”,但这些定义在数智时代面临新的挑战。
在哲学领域,齐奥尔格・西美尔将“时尚”视为作用于所有社会场所的广泛社会现象,服装仅是其中一例;伊曼努尔・康德则指出,“时尚”本质是 “生活之多变的方式”,二者均聚焦时尚的社会与存在属性,却未关注当代表达媒介的变革。社会学视角下,皮埃尔・布尔迪厄认为“时尚”关联阶级划分与个性表达,罗兰・巴特将其定义为 “文化性质上的意义体系”,这类观点虽揭示了时尚与社会结构的镜像关系,但在今天,时尚虽然是阶层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镜像,同时也受到算法主导的个性化市场的影响,传统阶层化的时尚逻辑,正被数据驱动的精准推荐打破。
得体的西装等常被作为阶层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镜像符号
心理学层面,卡尔・荣格提出“时尚”是 “集体无意识中原型意象的具身化表达”,通过 “人格面具” 调和个体与集体心理,重点关注身份表达与情感认同。但到了数智时代,数字身份、多重虚拟人格成了新的研究点,原来的理论是否可以对新现象进行阐释,尚待探索。
艺术与设计学领域,贡布里希认为时尚循环是装饰传统对 “厌倦机制” 的应激反应,苏珊・B・凯瑟则将其视为 “新款式创造、传播并被大众接受的动态社会过程”,二者强调创意与媒介形态时尚性表达的重要性。到了AI时代,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去反思 AI 对时尚创意逻辑和媒介形态的重构带来的影响。
进入数智时代,四大核心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“时尚”的概念内核:
01
技术主体深度参与:AI 与算法取代传统趋势预测方式,成为时尚审美判断与潮流制造的新主角
02
数据主导认知重构:平台通过分析用户数据实现精准推荐,重塑 “流行” 标准与 “品位” 定义
03
虚拟空间持续延展:虚拟空间持续延展,虚拟模特、数字服装、元宇宙走秀等形式突破物理服饰的限制,拓展时尚的呈现场景
04
体验中心发生转移:时尚的核心从实体穿着的物质体验,转向 “数字存在” 的感知与身份认同

随着技术主体的参与和虚拟空间的延展,数字主导的认知和体验中心发生转移,数智时代的时尚实践无论实体还是虚拟,其核心均回归 “身体的具身经验”。正如舒斯特曼的 “身体美学” 所强调,身体本身即是审美主体,是经验、实践与判断的根基。
唐・伊德进一步将身体划分为三重维度:作为物理感知基础、穿着修饰对象的 “感官本体”;承载性别、阶层、身份符号的 “文化塑造的身体”;以及与技术结合、可延伸的 “虚拟身体”。这三重身体维度共同构成时尚体验的基础,也让传统时尚定义面临更新。

据《辞海》(第七版,2020 年)界定,时尚原本是 “被大多数人崇尚且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......属于人类行为的文化模式的范畴。”;而在数智时代,这一概念被赋予新内涵:时尚是一种情境下的行为模式的稀缺性竞赛,是以具身体验为核心、由人类与算法共同参与建构的感官与身份塑造系统,是以持续动态的形式表达个体与社会的存在方式。
从结构上看,数智时代的时尚内涵可划分为四个层次,各层次既涵盖传统时尚范畴,又融入数智时代特征:
以人体及修饰为核心,包括服装、饰品、化妆等传统时尚载体,同时新增对虚拟身体、数据化身体的视觉呈现,凸显身体美学与具身性的基础作用
延伸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与事,既包含家用纺织品、家居等传统品类,也纳入手机等电子产品、建筑景观,同时关联数智时代的产业产品迭代;
覆盖人积极参与的大众艺术与生活娱乐行为,如流行电视剧、运动项目,更拓展至虚拟世界与数字产物的流行,例如 VR 游戏等新兴领域;
聚焦与人的思维、行为相关的流行活动,不仅包含传统的观念型流行,更强调与人对数智时代的态度、观念相关的流行现象,体现时尚与时代认知的深度绑定。
二、设计学视野下的时尚美学
时尚美学研究人类在具体社会文化语境中,通过时尚实践体现感官经验、美的表达、身份构建和心理认同的跨学科理论体系。在数智时代背景下,其研究范畴进一步拓展:既延续对服饰等传统时尚载体与身体审美关系的关注,更延伸至虚拟空间中的数字存在、算法驱动的审美结构,以及人机共创场景下的情感交互体验,最终形成融合身体美学、具身性、消费心理与文化生产等多视角的理论框架,凸显 “时尚” 作为感知基础的社会性、技术性与美学性系统的整体表达。
2024年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的“新锐东华”服装秀,展示年轻设计师的时尚美学
要理解时尚美学的定位,需先厘清其与美学、设计美学的关联与差异。
从学科归属来看,美学是研究一般艺术规律的“艺术哲学”,核心围绕“美的科学”与“审美心理、经验” 展开;设计美学则源于美学,伴随工业革命量产需求而生,聚焦人造物的审美规律与应用,旨在协调科技与艺术、实用与美观的关系,通过材料、结构、形式、功能的和谐统一,实现 “人 — 物 — 环境”系统的审美优化与人文关怀。
而时尚美学既属于实用美学范畴,与“美”“生产”“消费”紧密绑定,受消费者及社会需求引领,其研究内容除“美”本身,还涵盖商品属性、生产逻辑与消费行为;同时又是设计美学的子课题,因为时尚的内涵及产品本质上属设计范畴,兼具艺术美与实用性。20 世纪后,时尚文化审美更受工业化影响,从经典美学转向接受美学、身体美学,又因情感价值追求进一步关联体验美学,与设计美学的视角深度契合。
时尚美学和设计美学二者的核心差异在于价值导向:设计美学强调 “产品服务人类”,聚焦通过设计优化人与物的关系;时尚美学则更突出 “引领人类的观念”,既关注时尚创 “新” 的完整实践历程,它关注时尚创新的实践过程,并探讨其在社会文化中对心灵和身体的正负面作用。
通过设计学的研究方法,我们探究时尚产品的功能性、审美性融合问题,以及时尚审美文化的起源、流变和未来趋势。

为系统解构时尚美学,需依托多学科研究方法形成立体分析框架:
借助设计学研究方法,可探讨时尚产品作为设计产物本身的功能性与审美性融合问题,确保实用与美观的平衡;
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,能梳理时尚审美文化、时尚产品的起源、流变轨迹,并预判未来发展趋势;
通过心理学研究方法,可深入挖掘时尚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与经验感知,理解审美选择背后的情感逻辑;
依托社会学研究方法,能解析时尚审美涉及的群体认同、文化交流与社会层次差异,揭示时尚的社会镜像功能;
借助经济学研究方法,则可探究时尚产业对时尚趋势、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机制,把握产业运行规律。
时尚的研究内容覆盖三大维度:
学科界定层面:厘清时尚、美学与设计的关系;
审美历史层面:追溯时尚审美的发展历程;分析数智化的时尚审美走向;
美学研究层面:挖掘艺术设计与时尚审美的价值关联;客体研究,聚焦作为审美客体的时尚本身;作为时尚审美主体的人群与时尚美的传播;时尚的审美特征。
泡泡玛特旗下的 Labubu ,正是时尚美学实践的典型案例。Labubu 最初源于 2015 年龙家升的绘本角色,2019 年通过盲盒形式进入大众视野,凭借尖耳朵等标志性视觉特征形成稳定认知,又在迭代中持续创新,最终在 2025 年突破 “玩具” 范畴,成为兼具收藏价值与搭配属性的时尚单品:其原价 99 元的Labubu ,特殊款在二级市场网购成交价已达超千元,泡泡玛特股价也大涨。
这一案例既印证了时尚美学 “创新与传承平衡”“从产品到文化符号” 的发展逻辑,也为时尚产业未来方向提供了思考:传统时尚产业多以都市为核心,但当前正面临发展瓶颈,若要突破困境、创新消费场景,需跳出单一产品思维,从宏观视野构建融合设计、生产、消费、传播的时尚生态体系。

未完待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