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讲座 | 贾玺增: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丝绸设计与品牌叙事

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
本文根据贾玺增在2025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系列活动“丝路文脉与浙学精神:丝绸文明的历史嬗变与当代价值”专场暨“新时尚·新丝路·新学说”2025年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
导言:传统文化的当代设计赋能
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,蕴含丰富的设计元素,是当代设计(尤其是丝绸设计)的宝贵源泉。当代设计的核心任务之一在于提炼传统文化精髓元素,通过有效方法将其转化为适应现代审美的语言,并成功融入包括丝绸在内的当代产品设计体系。这种普适性原则可广泛应用于建筑、纹样、色彩等领域,是实现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路径。
一、设计的核心:审美力是丝绸设计的第一要素
中国传统纹样的色彩特征之一是高饱和度的视觉美感,画面色彩的饱和度带来的强烈视觉张力与感官刺激,既体现在敦煌壁画中飞天衣袂的绯红与石青碰撞出的绚烂,也藏于明清瓷器上缠枝莲纹的明黄与宝蓝交织出的华贵,这种色彩是古人对自然生机与生活热忱的直接映射。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当代设计领域便会发现,无论是潮流服饰的撞色搭配,还是文创产品的视觉呈现,高饱和度色彩始终是传递活力、吸引目光的核心元素,这与现代审美中对形式美的高饱和度输出密不可分。这份来自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,可以赋能于产品设计,显著提升设计的艺术美感与市场辨识度。
对于设计而言,“美” 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,而是贯穿创作始终的核心灵魂,而美的层次与深度,更直接决定了设计作品能否突破平庸、打动人心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,缺乏视觉吸引力与审美质感的设计,往往难以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记,更无法建立长久的市场竞争力 。尤其是在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丝绸设计领域,审美力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要素。丝绸设计既需要延续传统纹样中如高饱和度色彩般的经典美学基因,又需融入当代审美视角,而审美力正是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关键纽带:它决定了丝绸设计的整体方向,比如是偏向古典雅致的纹样重构,还是偏向时尚简约的色彩创新;更在设计的每一个节点中发挥着关键作用,从纹样比例的微调,到色彩搭配的优化,再到材质与工艺的适配,都需要依靠设计师的审美力做出精准判断。尽管审美标准并无绝对统一的答案,它更多是设计师个人艺术修养、文化认知与生活感悟的综合体现,但具备审美力的设计师,总能在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中找到独特的表达。
二、品牌叙事与设计转译:设计价值实现的基石
设计实践需置于品牌语境之中,若缺乏对品牌的深度理解,单纯的形式设计终将陷入困境。设计过程中还需做好设计转译,将传统元素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的设计语言,唯有转译成功且叙事完整的设计,才能真正具备价值。在当今市场环境下,产品饱和度极高,质量也普遍精良,仅从款式层面已很难分辨产品优劣,尤其是在大牌产品之间。倘若不结合品牌故事进行设计与传播,品牌的核心价值便难以充分彰显。

海澜之家“山不在高”系列
在设计过程中,通常存在两种核心思维方式。一种是产品思维,即优先聚焦产品本身,通过数据支撑、供应链优化及色彩图形的把控打造优质产品,再后续展开宣传并挖掘品牌故事,然而这种思维模式易出现叙事与产品脱节的问题。另一种是文本思维,主张将文本前置,以品牌核心主张、文化内核构成的文本为起点,贯穿设计全程,强调其在品牌叙事中的核心地位,它不仅为设计划定方向,更让传统元素转译、色彩搭配等环节都紧扣品牌调性。罗兰・巴特在《流行体系》中,将流行体系划分为文本、影像与实物三部分,并明确指出文本的重要性优于产品本身,因为文本赋予实物情感与意义,让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形式堆砌。可见,正确的设计路径必须始于核心文本概念。深度思考与独立见解是时装设计的根基,而品牌文本正是这一根基的重要构成,它承载着品牌的精神内核与故事脉络。唯有对品牌文本进行深入挖掘,理清其与设计的内在关联,方能触及设计的本质,让作品兼具美学价值与品牌辨识度。

三、系统支撑:多维知识融合与AI助力
我的研究聚焦于传统文化、服装史、中国色彩纹样史、时尚品牌方向的企划文本和品牌基因,以及 AIGC 人工智能设计等多个领域,旨在构建一套支撑当代设计实践的完整知识与技术体系。当代设计早已不是单一维度的创意输出,而是需要以多元化知识体系为坚实支撑。传统文化作为设计的深层根基,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美学灵感,如中国传统纹样中的高饱和度色彩、经典纹样结构,都是当代设计可追溯的文化源头;中古服饰史可以帮助设计师厘清风格演变脉络,确保作品在传承中实现突破;时尚品牌企划文本与品牌基因的研究,能让设计更精准地贴合品牌定位,避免形式与内核脱节。

陕西卫视丝路奇幻秀服装设计
设计实践深刻依赖于对品牌本质的理解;缺乏品牌内核认知,形式设计将遭遇障碍。产品与款式开发必须紧密围绕品牌叙事展开,否则形式设计将无法进行。
时装设计作为连接品牌理念与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,其最终目的是让服装品牌理念落地生根。这意味着设计实践必须深刻依赖于对品牌本质的理解:若缺乏对品牌内核、目标客群、价值主张的清晰认知,终将在创作中遭遇重重障碍,难以打造出真正契合品牌调性的作品。因此,产品与款式开发必须紧密围绕品牌叙事展开,从纹样选择、色彩搭配到工艺运用,每一个环节都需服务于品牌故事的传递,否则形式设计便会沦为无的放矢的创意堆砌,无法形成持续的品牌影响力。

与此同时,人工智能(AI)技术已成为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,但AI的应用绝非简单的工具调用,而是需要在构建完善方法论的基础上有序开展,唯有先明确知识融合的逻辑、设计转译的路径、品牌叙事的核心,才能让AI技术精准承接需求,实现从创意构思到设计落地的高效转化。目前,我正与杭州某AI企业开展一项为期五年的深度合作项目,核心目标便是将传统文化、服装史、品牌基因等多维知识体系,以及设计转译、品牌叙事的方法论,系统地转换并融入AI设计系统中,最终实现AI对设计全流程的智能支撑,既提升设计效率,又确保作品始终保有文化底蕴与品牌辨识度。
四、文化价值引领:国家项目与社会共创
案例1: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礼仪服饰设计
本项目与玉龙集团合作,礼仪服饰设计以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建筑的文化内核为灵感源点,实现建筑语言与服饰美学的深度共鸣。国家会议中心建筑建筑由普利兹克奖得主、法国大师高赞包克设计,以《诗经·小雅》“如鸟斯革,如翚斯飞”为设计溯源,大鹏展翅般的飞檐反宇,尽显“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理念;其视觉设计由日本袁斋操刀,凝练呈现自然共生思想,融合“天人合一”的中国哲学,地面水磨石“天圆地方”结构更是点睛之笔。

服饰设计紧扣建筑的文化脉络与视觉语言,将建筑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与东方美学转化为服饰的立体表达:提取建筑“飞鸟展翅”的核心意象,将其拉长抽象为远山轮廓,再融入传统云纹元素创新出“空山鸟语”主题图案。这一设计既是对建筑“自然共生”理念的视觉转译,也让“天人合一”思想具象化,织成实物后纹理层次丰富、意境悠远。同时,巧妙借鉴建筑地面飞鸟图形的线条韵律,设计外衣图案,通过几何棱角与流畅曲线的平衡,呼应建筑飞檐的动态美感。此外,服饰整体采用经典立领款式,搭配国家数据中心装饰画的文化元素点缀细节,使礼仪服饰既承载了建筑的庄重与灵动,又通过服饰语言诠释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底蕴,成为连接建筑空间与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。

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礼仪服饰设计

案例2:“牡丹亭”品牌策划与文化IP开发
“牡丹亭”项目寓意深厚,凝练了东方主义、浪漫主义、虚无主义等故事性极强的京剧IP精华。我们将设计项目主题定为“情起无畏,心自为王”,既契合目标客群的精神诉求,也呼应创始人理念,旨在通过主题设计实现文化传播与品牌价值的双向赋能。在这一文化品牌共创项目中,我们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的价值转化路径,将东方美学内化于品牌基因。项目全程坚持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进行深度研究,设计从《牡丹亭》中杜丽娘对自由恋爱的追求、对禁锢思想的反叛切入,挖掘其背后彰显的女性情感自觉性,进而引申出中国品牌成长的核心逻辑:深植文化底蕴、打造优质文化产品,并善用官方文化引导赋能。
在《牡丹亭》主题产品设计中,团队从牡丹花的结构美学中严谨提炼核心符号元素,将牡丹花瓣创新转化为衣襟结构,形成独特的设计语言;服饰细节同时融合牡丹、蝴蝶、窗棂、木叶等传统意象进行设计。项目制作期间一件衣服打样近20条,极致追求设计细节及全局结构把控,争取将设计涵盖人物象征、戏曲理念,使产品既承载《牡丹亭》的文化意蕴,又具备当代设计的实用与审美价值。


最后,我想说,设计尤其是丝绸设计,应强调传统美学的价值与赋能作用,审美力是设计核心要素。现代品牌设计需立足品牌语境,优先文本思维,以品牌文本为起点做好传统元素转译。同时,当代设计需要传统文化、现代设计理念、AI技术等多维知识的融合,才能实现商业效率与文化底蕴、品牌辨识度的统一。